目前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約90余種,較大規摸的商業化生產的也有十幾種,較少量生產的稀有種類還有幾十種,那么應該怎樣選擇栽培種類呢?簡單地說,選擇根據只有市場和生產條件兩個。這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分析。作為專業菌種廠,要根據栽培者的需求選擇種類,自制自用的菇場和菇農,要根據市場和生產條件選擇種類,也要根據市場和生產條件選擇栽培種。具體來說,選擇栽培種類時要做如下工作:
市場調查
01
生產出的產品只有符合市場需求,才能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不同的栽培模式、不同的生產模式、不同的市場預定位,要求調查的范圍和深度不同。一般來說,栽培規模較大的菇場和企業或較大規模的推廣計劃,需做較大范圍和較大深入細致的市場調查:較小規模的家庭式生產,調查范圍及詳細程度要小得多。市場調查主要有:
1、當地市場調查。
這包括當地市場上已有的銷售菇種、銷售數量、產品形式(干品、鮮品、鹽漬品、罐藏品等)、消費趨勢(種類的變化、不同種類及其產品形式消費量的變化等)和價格(出廠價、批發價、零售價),現有市售品的資源等。通過調查分析,對市場容量及近期價格變化做出基本估計。如果栽培地距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較遠,交通運輸不便,產品幾乎就地銷售,則對當地市場的調查就更為重要。不論是集約化生產的菇場和企業還是小規模家庭式生產的菇農,這一調查都十分必要的。
2、國內市場和行情的調查。
對于一次性投資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和推廣項目,這項調查是必要的,它關系到企業和推廣項目的成敗。任何商品市場都有一個度,有個容量,超過了這個度自然就會降價,影響生產者的經濟效益。短缺時價格自然就會上漲、上揚,使生產者的經濟收益增加。要獲得理想的經濟收益,必須進行周密的市場和行情調查,這包括全國的分類產量,本省、區、市和鄰省、區、市的產量和種類及不同形式產品的數量;本省、市、區和鄰省、區、市的銷售情況(銷售、價格、貨源、品質、種類等);預定銷售市場的人群對菇類產品的要求(種類、風味、質地等)。
3、國外市場和行情調查。
我國是個食用菌生產大國,每年都有大量產品的出口,但近幾年一直價格不穩、不理想。因此,將產品市場預定位于出口的企業,必須進行此項調查,以合理設計菇場,選用適宜的菇種、品種及相應的技術路線。對國外行情調查主要是通過外貿部門和海關。我國經營食用菌產品出口的部門主要有國家和省、市、區級的進出口公司、土畜產品公司、糧油公司、供銷社等。調查內容不但要包括菇種、數量、價格等,還應對產品規格、品種等有詳細了解。切忌盲目生產,造成不應有的損失。
生產條件調查
02
生產任何一種食用菌,都需要一定的生產條件,不同種類之間有同有異,不可忽視。除了固定房屋場址和設施外,生產條件總的來說有三大方面,即原料、氣象條件和運輸距離。
1、原料
主要是消耗性原料,如大量的培養料,其次還有裝納性材料,如常用的各種規格的塑料筒、塑料袋等。培養料在我國廣大農村都有自然資源,但塑料袋、筒等在沒有形成產業的地區便較難購到,需事先與有關廠家聯系。栽培用的培養料要盡量就地取材,即可保證質量,又降低了成本。同時,從某種意義上講,培養料能否就地取材,也是栽培菇種能否在市場上占據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。如雙孢蘑菇使用大量的是麥秸和稻草等,如果在沒有這些原料的林區栽培,要從遠方運輸這類材料,大大提高了栽培成本,不但栽培中備料困難,也使產品失去市場競爭優勢,從而喪失其栽培的可能性。因此,我們提倡栽培那些便于就地取材的菇類。
2、氣象條件
當地氣候條件是否適宜,是種菇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。在適宜的氣象條件下栽培食用菌,或是利用適宜氣象條件的季節,可大大減少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所需要的成本。氣象條件也往往是選擇菇種的關鍵因素。如草菇子實體發生的溫度不可低于24℃,以26-30℃為適宜,在我國東北地區夏季夜間室外溫度往往低于24℃,難于滿足草菇出菇的需要,因此難以商業化生產草菇。而南方的廣東、廣西,除冬季各別月份,幾乎周年可以栽培。
3、市場距離
市場距離是發展食用菌生產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。在距大中城市較近的地點種菇,以適于鮮銷的菇種為主,如香菇、平菇、金針菇、草菇等;而距大中城市較遠、鮮銷數量有限的偏僻鄉村或山區,則應以適于干制的菇種為主,如香菇、木耳、毛木耳等。在簽訂收購合同的前提下,適于制作罐頭或其他簡單加工的產品的菇種也可栽培,如雙孢蘑菇、平菇、金針菇、滑菇等,但規模要適度,以免銷售困難,產品積壓,達不到應有的經濟效益。
在對上述主要條件和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后,即可以明確應該選擇哪些種類。